阿拉乡的撒梅人普遍被认为是最正宗的昆明原住民。所以,这里的人们的饮食自然也是构成昆明风味的基因之一。
金马村的非女士,在阿拉小村新320国道(现在也叫呈黄路)旁开了一家名叫“(阿拉)撒梅生态园”的撒梅风味的农家生态休闲风味园。”非“这个姓,很少见,但在阿拉乡却有许多,大概为现代撒梅人特有的姓氏吧。非女士想以自己的手艺,诠释撒梅人的美味菜肴。
非家的撒梅人传统风味菜肴大概有那么几道--------
1.撒梅鸡 2.撒梅血炒肉 3.撒梅炒肝生 4.撒梅高丽肉 5.撒梅凉白肉 6.撒梅千张肉 7.撒梅粉蒸肉(排骨) 8.撒梅紫盖 9.撒梅黄条 10.撒梅农家小炒 11.撒梅皱皮 12.撒梅鸡汤白菜 13.撒梅血炒腌菜 14.撒梅红烧肉 15.撒梅瓦块鱼 16.撒梅猪杂海带汤
光看菜名,其实,与昆明甚至云南大部地区的汉族传统菜是很相似的,比如高丽肉和紫盖肉等等。这大约也反映出云南各民族融合的历程。
撒梅相似的菜名和汉族传统菜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尝尝再说。
生态园面积不少。有四十来加工区。里面垂钓、休闲游乐、伙食一应俱全。
一千平方的印象撒梅大厅,可容纳五百人就餐。
大厅里随处可见撒梅生活和传说的墙画。
水烟筒。其实云南人不分民族,都好这一口。
大厅一角
里面摆放了不少老旧物什。与墙画内容相映成趣。
为布置大厅,非女士把家里老房子中五六十年之久的箱子也搜了出来。
箱子里居然还放着旧时的书信。 1975。你在哪?
算盘,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放在大厅里做装饰物,引来客发一通怀旧时光之感。
春雷收音机,春雷是一个时代时髦的商标之一,我记得我上大学时戴的就是春雷表,据说是出口转内销的,当时价格125元,非常昂贵,还是有点稀奇的。
夏普(sharp)四喇叭收录机,是紧接着的一个时代的豪华拿脚大玩具,手提这样一台收录机,沿街开大音量放着才解禁的邓丽君刘文正的歌曲,再戴上一副麦克镜和喇叭裤,其拉风的程度大约相当于现在开超跑在街上贆。
这个,在七十年代的地位相当于前几年可用肾换的apple吧。农家园的老板把大厅布置成这种,多少会让有些年纪的人发一下思“古”之悠情吧。
转到厨房看看。还算很干净的。 大路蔬菜来源于自家栽种。
这只大饭桶。 用甑子做饭,必须是农家园的标配。
垂钓休闲,吸引了不少来客。我不爱钓鱼,所以体会不了赌钓客的瘾。据说有人专以此为生。
鱼肥而鲜。
鱼塘边有儿童的小小游乐园
回到吃的正题上来。
这里的菜 我感觉的荤的口味较重。大抵符合现在昆明人的味觉习惯,辣、鲜,香,但油还不算重。也比较有自己的特点。 像酱炸洋芋非常酥软味道浸透整块。白参手撕成细条,炸得很香脆,这与我对白参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撒梅鸡是特色菜之一,有点类似花椒鸡,但鸡是先煮了,再加上各种佐料炒透。介于黄焖鸡和花椒鸡之间的感觉,或者兼而有之。
粉蒸肉和千张肉都是很正宗的老滇味范儿。让人搞不清楚究竟是老滇味的这些经典菜品是源于彝家(撒梅)还是撒梅人的风格本身也长期被逐渐融合。令我想起十来年前到羊肠村同事家做客,居然在乡村僻野之地的大客堂里吃到了正宗的滇味。是不是高手都藏于民间。
花生做成豆芽? 味道还是花生。
这一桌子菜最好吃的还是鲫鱼。老板称这是宝象的水库鱼。
这是什么? 圆子,藕、姜、蒜、花椒、大概还有醋。自己想像一下味道。
清爽。
炸小洋芋。很可口。
这一锅,味道令人回忆起传统的老滇味炊锅,很地道。
"还有一道最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食品,撒梅糍粑,蘸酱、白糖、蜂蜜都可以,乍个吃都好吃。不过,要等中秋节以后才有的吃",非女士这样说。
听她一番吊胃口的描述,我期待着中秋节赶快到。让我们中秋节后再来撒梅生态园一聚吧。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