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经常有人问起,你怎么那么多的同学?一时半会儿解释不清楚的我常常只能打趣:因为上学时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差,留级、转学的事时常发生,于是同学也呈几何倍数增长,走着走着就到处都有同学啦!有的人将信将疑,有的人信以为真,也有人觉得我就是在吹,不吹会死吗?
其实,说这些人都是同学,一点也不夸张。上学的时候我除了有点偏科玩心大以外,人缘还是挺好的。之所以同学比别人多很多,是因为我家就住在学校里,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我上高一时,我妈就是我们年级民族班的班主任,还跨级教着高二一个班的英语课,自然有了很多熟悉的隔壁班同学,时间久了,因为我常常被妈妈逼着晚自习去他们班蹭课,放学了一起在校园里四处游荡,在女生宿舍里聊天八卦,自然很多人都说我也是他们的同学了。
妈妈当班主任的班级是一个民族班,全班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五十个学生里只有六七个是城里的孩子,其余全都来自于山村。直到前几天,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他们请来了原来教育局和民委的老领导,我这才知道,他们这个班是当时市政府领导特别批示,在市教育局与市民委的努力和协调之下,才得以存在的班级。当时曲靖边远山区的民族村寨,很少有孩子可以走出山村接受高中教育。为了让山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才有了我们学校当时的民族班,应该说这也是后来曲靖市民族中学成立的教育先行试点。记忆中,上高中时民族班是一个不同于任何一个班级的存在。他们全班都住校,有专门的回族食堂,每个月每个人有十八元的生活补助,每周比我们多上半天课,会有许多课任老师轮流着给他们补习初中课程。上完高一以后的文理科分班,他们全班都划归文科,好几门课的任课老师与我们文科班的老师都是一个。
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曾经跟随妈妈去过沾益的石羊村家访,那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殊的经历,我真切的感知到什么是来之不易。那个回族村子离沾益县城很远,没有往返于城村之间的交通工具,村子里的人只有赶集或是生病了才进城,妈妈的班上有六七个孩子都是这个村子的。妈妈和我的家访,没有选择,只能骑自行车。早上起床,妈妈和我就从曲靖骑自行车到沾益,与家住在沾益城里的同学汇合,然后一起在几个男女同学的陪同下去石羊村。山路并不好走,要翻过两三座山,走过四五公里可以三四辆自行车并行的弹石路以后,上山的路就只是羊肠小路了。还好山不算高,也没有那么陡峭危险,走走停停、骑一段车推行一段,到村子也要大半天。中午饭是家住沾益的同学家长买的馒头、荞饼和小粑粑。正午时候,自行车倒在身旁坐在高山坡上,就着军用水壶喝几口凉白开,吃点曲靖的小粑粑,山风拂过面颊,轻轻地笑,浅浅的聊,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他们全都是妈妈的孩子,我的兄弟姐妹,我们只是在做一次假期的郊游。同学们的家境大多是很清苦的,他们对妈妈的到来更多的是忐忑不安,还好看见妈妈身边的我们,他们才又不那么难为情的露出笑容。挨家挨户的,妈妈带着我们去了同学们家,拜访他们的父母,促膝而坐一起聊聊孩子在班里的表现,妈妈总是鼓励那些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去上学,上学是走出大山的路,再困难也不能阻拦孩子学习知识。坐在旁边,听妈妈和家长们的交流,我突然就能理解妈妈为什么要费尽心力的来这么远做家访了。
那一次家访,让我看见了同学们各家各户的生活现状,知道了他们的求学路有多艰难。他们有的只有一套床单被褥,放假了一定是要打着背包回家的,否则,漫长的假期只能与其他兄弟姊妹挤在一起睡一张床盖一床被子。有的同学,学期开学家里没有钱交学费,只能带着两块牛干巴进城,在西门街上守着卖了那两块干巴,才能去学校注册。
记得家访那天的晚饭和住宿,是在一个房子相对宽敞些的女同学家。同学妈妈从梁上取下挂着的牛油涮锅,然后煮一锅飘着油星子的蔬菜汤,炒一盆酸菜洋芋片,蒸一蒸笼包谷疙瘩饭,还有村子里其他同学拿来的牛肉干巴,我们围坐在油灯下,稀里哗啦吃得很香。晚上,我和妈妈,还有女生一起,在女同学家睡的大通铺,男生分散了去几个男同学家里将就一晚。
我终于能够知道,为什么月底我们家的饭桌上常常有妈妈的学生搭伙,为什么妈妈是民族班的“起床号”和“熄灯号”,为什么去给妈妈班级里补课的老师大多是平日里跟妈妈关系好的同事……家里人多房子小,我在单身老师和学生宿舍的那栋二层小楼的一楼有自己的一间宿舍,游离在父母的管理和住校的感觉之间,于是和民族班的同学大多成了好朋友。晚上下晚自习后我房间里的娱乐,早晨上自习前各种女同学的敲门叫早,十七八岁男生女生那些多愁善感,让我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余也收获了许多的友情和乐趣。
今年是我们高中毕业三十年,妈妈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民族班要聚会了。早早地,他们就约了我,说不论是代表妈妈,还是作为同学,都要我去参加一下。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我去了,为妈妈,也为那些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上学时,妈妈教育我时常说,高考民族班只要考取一个,我们这些普通班的学生就应该全部上大学,因为他们班的学生都是未达到高中录取线降分录取的。而现如今,妈妈民族班的学生中有六七个是小学和中学的老师,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社区的基层工作者,有私营企业的经营者、私立幼儿园管理者,还有许多在各行各业努力经营、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家人生活的普通人。见面了,我们说着那些青春年少时的美好记忆,也说着这些年的生活经历。一个熟悉却多年不见的女同学拍拍我的肩,让我看她手机里保存着的妈妈的老照片和几年前我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说想念的时候她就看看。拉着她粗糙干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感动和温暖,听说她的生活坎坷艰辛不容易,而她,即便是这样,却依然关注我记得我的妈妈,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意。
有人说世间一切都源自遇见,冷遇见暖有了雨雪,冬遇见春有了四季,那么,我遇见了隔壁班的他们,谁又能说我们不是同学呢?

参与的活动
网友评论
10条评论发表

- 盘盘龙龙
- 搞笑
- 大白猫手绘
- 本地上传





































































点击或拖拽图片到此区域即可上传
仅限.jpg,.jpeg,.png,.gif
最新评论
看到班主任女儿情真、意切写的聚会文章,心里暖暖的感动,弹指一挥间,毕业30年,一切景像就在昨天,感恩!感谢!让我们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
月亮上的蝴蝶 回复@ clzg_5f3f4aac44bbe : 想着就是你
2020-08-21 14:10 0
-
clzg_5f3f4aac44bbe 回复@ 月亮上的蝴蝶 : 吴同学
2020-08-21 13:42 0
-
月亮上的蝴蝶 : 你是?
2020-08-21 12:47 0
08月21日 12:23
推荐文章
-
鹧鸪天•赞诗人山夫(外九首)
【编者按】2021年9月30日,由昆明禄...
合集 阿光 12604阅读 7月前
-
观光生态田园,践行耕读文化
2021年9月4日,周六,农历七月二十八,处暑节令第十三天,昆明城区70余名教师、在校学生、家长报名,到滇源境内,参加&...
段红琴 17066阅读 8月前
-
北上的象群
《北上的象群》趟过元江,翻越峨山取下刺桐关爬山涉水终于站在了昆明的门槛上高原的日头要...
哈尼歌者 16910阅读 11月前
-
蜀葵
原产四川,故名曰“蜀葵”,其实现在整个中国都广泛分布。因在端午节期间花还开得最盛最艳,所以又叫端...
段红琴 24936阅读 1年前
-
春城昆明家庭养花大赛(之三)——香花槐
可能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我拿得出手来和大家分享的花花草草,都有一个共同的品性,就是要耐得了严寒。比如凌宵花、炮仗花、三角...
段红琴 24531阅读 1年前
-
春城昆明家庭养花大赛(之二)——云南含笑
云南含笑,可谓是小园里的“风水树”了。你看,含笑……含笑&helli...
段红琴 22448阅读 1年前
最新文章

彩龙
Copyright © 2008-2022 彩龙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7
网友评论
10条评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