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晚钟
初見小詩
发布于 云南 2020-12-03 · 1.0w浏览 9赞
18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诗探索》编辑委员会和内蒙古太西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获奖诗人芒原是一位警察,诗人、评委侯马在评语中说,“芒原的诗显而易见是一个警察的诗,他的诗中有一种十分深切真切的职业体验,有一种十分真实的人生体验,构通两者的绝不是升华或者说教,这赋予他的职业一种尊严……


清风帖


很多时候,上当受骗的不是眼睛
而是被眼睛涂上的
色彩。像夜空下的果园
清风急转,吹动影影绰绰的苹果花
一瞬间,很多白色在奋力摇摆
像一个在山脚下摇手的人
十万火急,急得直跺脚,而又无可奈何
是距离,这人间的瞎子,割断了
物与物,人与人,宛若风筝般的联系
同时,也暴露了
数以万计花朵内心的秘密
亮了


在幽暗处总有断续的抽泣
忽高忽低,真假难辨。有时又飘离了身体
真想听它,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场
打消这个似梦非梦的虚幻
最终,我还是出于自己的职业习惯
对着那片幽暗
大声喊:“你站出来!……
话音刚落,声控灯一下
亮了



芒原微信公众号:抱石取暖
在诗歌现实中重塑肉身


让我谈论诗歌,顿时便有班门弄斧和贻笑方家之嫌,因为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常常是写大于说,自己像一个困在原始丛林的猎人,文字的可靠性才是自己的存在之道,才是自己获得重生的最后武器,它捍卫自己的尊严,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是去阿谀奉迎,或者自甘堕落,成为一种无关生命、现实、人性的空谈和赞美。雷平阳先生是诗探索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之一,在他的诗歌实践中,给我们树起了很好的标杆。

偶有与平阳先生的交集,总是相谈甚欢。在酒中聊聊诗歌,在诗与酒的作用里飞一下,让更多孤独的灵魂短暂地靠拢在一起,在越来越贫瘠的精神荒原上相互取暖。平阳先生说过:“我在自己虚构的王国中生活和写作,大量的现实事件于我而言近似于虚构,是文字的骨灰在天空里纷纷扬扬。采用真实的地名,乃是基于我对真实持有无限想象的嗜好。”一个诗歌写作者,首先必须根植于现实,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诗歌“现实”,只有打通诗歌与现实的路径,才会有血肉丰满的诗歌,才会有诗歌技艺真实的存在,才会有语言与思想的碰撞,以及审美与心灵的契合,让诗歌成为诗人的代言,让诗人在诗歌现实中重铸肉身。我想,平阳先生的诗歌精神路径也应该大抵如此。

认识平阳先生是从读他的诗歌开始的,还在学生时代就零散的读过一些,当时觉得他的诗歌和同时代的诗歌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这和自己的阅读定式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喜欢那种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诗歌,也喜欢抒情浓烈,低吟浅唱,缠绵悱恻的诗歌。这是特定时空产生的特定诗歌倾向,那个特定时空中的我,只是一个阅读者,所谓诗歌,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记得那个特定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买每年的诗歌年鉴,就算是省吃俭用都要去买,绝不能落下一本,而年鉴中每位诗人的作品也就选2-3首,现在想起,只是自己对诗歌全貌的“窥豹”而已,是一个彻头彻尾徘徊在诗歌高墙之外的门外汉。

当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校园的单纯与理想也终结了,现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这是后来生活给出的一沓最真实的收据,上面写满的全是生活的经验与教训。去偏远的山区代课,身上仍然带着那些未曾读完的诗歌年鉴,还有几本小说和散文,去南方打工,也仍然带着几本诗歌年鉴和一些书籍。在夜深人静时,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了心灵对话,记录一些真实的生活感受,但无法用诗歌的语言呈现出来,特别是经验中的诗歌抒情,一旦被割裂、碎片化,将失去抒情的优势,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茫然无措。这时,在逛书店中,看到一本《雷平阳诗选》,随手翻开阅读,被他那种故事性和生活化的诗歌深深吸引,觉得自己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与人情冷暖,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突然让自己在长时间的抒情中若有所悟,认真地读了他的这本诗集,而且反复的读。特别是他的《杀狗的过程》,是那么的冷峻、震撼、残忍,又那么的生活化、细节化、口语化,是诗歌的高度的提纯与融合,把人性呈现得如此的鲜血淋淋。也是从那以后,我告别了读诗歌年鉴的习惯,而是对喜欢的诗人作品集进行深入、细致地读,像研究一门绝活一样的操持,勾勾划划,反复体味,也难免依葫芦画瓢般地练习。

阅读的审视和反思,让我绝处逢生,找到通往诗歌语言的一条缝隙,从缝隙的另一边,我听到一个来自旷野中粗砺的声音,它是如此的隐忍而又有唤醒力,刚猛而又温暖,真实而又疏离,这就是平阳先生诗歌内质传达给我的。在后来对诗歌的进一步阅读和练习中,知道他诗歌中叙述手法的融入,既大胆又冒险,既宏深又细致,把诗歌的宽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本是小说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却被他娴熟地运用于诗歌,也可以说是对主流诗歌的一次突破。

写诗是一门慢的活计。为什么在学生时代没有读懂雷先生的诗歌,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先生的诗歌作品,而是自己浅显的阅历与单调的阅读趣味,甚至是自己一直以来的诗歌定式——抒情性,排斥了他诗歌中的叙述。让自己在诗歌的路上打转,徘徊不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摸瞎。可以说,在我“摸瞎”的时间里,平阳先生早就开始不断尝试诗歌中叙述的手法。2013年孟秋的一个晚上,杨昭先生打电话给我,说雷平阳先生回昭通了,叫我也过去。接到这个电话,心中是无比忐忑的,之前从未见过平阳先生,一种对崇敬之人的畏难情绪突生出来。但见到平阳先生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平易近人和温暖,他让我在他旁边坐下,爽直的说:“听说你也写诗,还是个警察。读过你的一些诗作,继续写下去。”然后接着说:“来,我们把这杯酒干了……三年后,平阳先生在我的第一本诗集的序言中,还提到我们第一次喝酒的情形,真是莫名的感动。这是我们每天经历着的、活生生的现实,也让我理解了先生诗歌中的“现实”。

诗人、评论家霍俊明先生在评论中说:“雷平阳在文本中找到(创造)了“现实”“地方”的“替身”。这最终是“黑熊的戏剧”和白日梦的寓言——有力而灵活,现实而又超拔。”霍先生的评述说得很精辟,也很透彻。但我个人觉得,在这句话里“替身”,同时也是“肉身”,像相互抱在一起的榕树融为一体了。2016年“中国诗歌一带一路”云南青年诗歌研讨会在昭通举行,有幸见到两位先生,同时也见到了很多诗歌大家和年青的优秀诗人们,在研讨会上,各位评论家对当下诗歌,对云南诗歌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是受益匪浅,也是一次诗歌观念的碰撞,对诗歌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诗人与诗歌是合为一体的,诗歌文本就是诗人精神到物化呈现的结晶,诗人创造了诗歌文本,反过来诗歌的品质又影响着对难度的掘进,这个相互成长的过程,诗歌呈现给了读者,诗人在现实与诗歌“现实”中重铸了肉身。平阳先生已经走在前面,我想我们也应该在诗歌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肉身”。

他说:“我的笔触一直针对现实,而美学与思想诉求则遵循内部时间中伟大的诗歌精神,这不是一个什么新空间,但屡屡会被误解与否决,而原因也无非是因为现实世界中混沌未分,人、鬼、神生活在一起,而更多的人倦于去辨别。”这是平阳先生在《诗歌在心脏处》一文中说的。这段话对于我来言,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让我从辞藻的“象牙塔”中醒悟过来。

他的话分明给每一个写作者指出了诗歌的土壤是什么,诗歌的好坏什么是,诗歌的提纯是什么。

初見小詩
这人很懒,什么都留下了
浏览 1.0w
9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赞过的人 9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