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非遗看弥勒。”这话出自弥勒市一位文化馆老馆长之口,颇有至理名言味道。认识陈保舜前,多从昆明大野摄影团队刘小毅导演那里听闻:“陈馆长可好玩了,打球、照相、吹拉弹唱、拔葱扭蒜样样来得;他还是阿细先基权威人,不仅长得英俊,还特别豪爽,你要去了才知道他有多好酒量……”,听得我一头雾水,倒勾起期待相识之意。
多年过去,刘导忙着各处奔波拍片,没少跟他的团队随处采风,石林觅过阿诗玛踪迹;环阳宗海到过梁王山观滇池、抚仙、星云、杞麓湖几大高原明珠;陪国宝级青铜器科学家金教授到锡都矿山勘察大锡;新平嘎洒江边花腰傣寻绣娘;偶尔也跟风到滇池西岸观音山下拍微电影;最难忘2012年初夏,一起横纵滇西丽江维西塔城、德宏盈江、芒市三台山抢拍系列藏族创世歌《格萨尔王》、阿昌族《遮帕麻遮咪麻》、德昂族《达古达楞格莱标》;以及今年疫情期间断断续续完成的滇南个碧石百年寸轨小火车……,他都成拍摄“非遗”专业户了。毋庸置疑,笔者在多年追踪采风中对云南这块神奇土地人文地理风貌也多了些了解、认知。9月9这天,一个阴晴不定的日子,又出发到25年不曾踏足的已经县改市的弥勒,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位于红河州进入滇中北大门,距昆明二百多公里,作为东线贯通南北全境,从省城辐射至滇东南文山、红河往返,弥勒均是必经之路,更多人记住的应该是路东锦屏山上99年才修建好的弥勒大佛。
早些年的弥勒老街、小巷民宅、店铺餐馆,想来乏善可陈。今日弥勒许多楼堂馆所、街头公园、小火车造型,其样貌无不透出滇南百年滇越铁路沿线遗风。仔细留意,建设者们颇有前瞻性地预留规划大街纵横交错,一条“髯翁路”的既视感,让人疑惑不解?
“孙髯翁都不知道。”车上黑立兄说道。
孙髯翁,字冉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1685-1774)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因父亲在云南任武官,把其带在昆明寓居。从小爱读书,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大观楼题楹一幅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到:“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大凡有点常识之滇人谁不知晓?只是堂堂联圣,怎么会成为弥勒路牌?
“五百里滇池本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坐在后排的刘导即兴朗诵,不无得意。“孙髯翁死后就葬在弥勒。”黑立兄不紧不慢解释。他是老红河人,对本土人文颇有学究。早几年,笔下曾挥毫练过大观楼长联,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惭愧!





正在开车的摄影师弥勒姑爷老庞,很快在陈馆长引领下找到兰苑酒店,只见陈馆长停车后笑眯眯走过来。“怎么样?帅吧?”刘导挨近我身边喁喁私语,随即向大家一一介绍,宾客欢喜。不可置否,陈馆长,一看就属于轮廓较为突出,混血般凹眶大眼高鼻梁彝族帅哥英气逼人的酷相。交谈多些,得知陈馆长再过两年就要退休。退休前,让老朋友帮他完成个心愿,拍摄部阿细跳月电视片。笔者霎时想起28年前曾做过《老陈要退休》短片,那是父亲即将离开职场前所为,情同此景,感触良多。





下午展开工作到陈馆长临时借用的一小学二楼办公室搜集相关资料。只见桌上摆放一幅清风道骨老者油画,纳闷之际,“这是一位画家朋友,以我为原型画的孙髯翁画像。”陈馆长如是说。200多年前的孙髯翁没有任何遗存,只能根据他的生平想象,仁者见仁,大概也只能这样。顺着这个思路,瞄眼窗外大好晴天,脚筋却在打转转,问:“陈馆长,孙髯翁墓不远吧?”
“不远,搬迁后就在咸和山公园。”陈馆长如此说。
“车能开上去吗?”我问。
“可以开到玉皇阁,走一段山路就到了。”陈馆长回答。
一听爬山路,担忧地望向坐在一旁的黑立兄,他其实也想去看看孙髯翁墓。“这会儿去还来得及吗?”我转向陈馆长试探着问,答复没问题。趁天色还早,他们等相关人员送影像资料的同时,叫上摄像师老庞快去快回,刘导走廊上忙着打电话顾不上我们。正待出门,小同学刚好放学,耐心等着每个班级排队送出校门被站在门外的家长领走,我们才驱车驶出学校大门。






城区西面咸和山公园,趁老庞师停车之际,我们迫不及待顺着玉皇阁边墙追着夕阳往山上爬。高山楼观景塔,铁将军锁着,上不得楼高瞻远瞩。不过围栏边能俯瞰弥勒市区全境。整个咸和山公园,占地面积48余亩,森林覆盖面达96.4%,茂密的林子,如何能找到孙髯翁墓地?只好四处搜寻,老庞师及时从西面五尺道宽水泥路开车上来,“孙髯翁墓就在下面路边。”
民国三年(1914年),邑人公立墓碑,书“古滇名士孙髯翁之墓。”墓联为: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而墓前石有:“孙髯翁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弥勒城西苗冢祖地,从湖泉生态园迁到弥阳镇(髯翁巷今花园宾馆内)古城社区小古城村西咸和山半山腰上(弥阳玉皇阁西南侧),圆形围石封土木,直径5.8米,高2.8米。墓用180块青石围砌,象征180字的大观楼长联……。”
据说孙髯出生很有传奇色彩,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为“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本人科举考场要被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好梅花,曾自制一印章,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居所。又说:其寄居昆明圆通寺后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卜卦为生,三餐难继。晚年投靠女儿姑爷定居弥勒,在友人苗漪(弥勒新瓦房村人,清代举人,)及家人门徒的资助下,设馆授徒,以乐晚景。去世后安葬于城西苗姓祖茔。
整个孙髯翁墓地,面朝湖泉生态园风景区,这里许是“联圣”最好的归宿地。拜了三拜,竟自走下山坡,经过玉皇阁,进去瞄一眼,香火冉冉,居士正洒扫准备关山门。笔下脑海浮想着髯翁生前曾自撰的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待发)





参与的活动
网友评论
0条评论发表

- 盘盘龙龙
- 搞笑
- 大白猫手绘
- 本地上传





































































点击或拖拽图片到此区域即可上传
仅限.jpg,.jpeg,.png,.gif
最新评论
推荐文章
-
紫花之梦
《紫花之梦》 文/青翠紫丁香紫色的花儿携一缕幽香醉落凡尘一片碧叶托起的温存蓦然撩开缘分的面纱紫色的温煦四溢成...
青翠紫丁香 1359阅读 1月前
-
遥远的山村小学
云之南朱金贤 1766阅读 2月前
-
哇玉溪2——宁州文人陶锦窑(原创图文)
自那年在建水团山张家花园后院大青树下,就着正在焚烧玉米骨头发出的红色火焰与邓红锦促膝夜谈后,受其浓厚文艺范熏染,回头专门...
冬林 7011阅读 5月前
-
哇玉溪1——从弥勒到华宁(原创图文)
“哇”,“哇家”,玉溪坝子土话,等同于汉语里&...
冬林 8467阅读 6月前
-
今日弥勒6——太平湖森林公园(原创图文)
冬林 9748阅读 7月前
-
-
《心跳之土》
彩龙用户268562 5517阅读 8月前

彩龙
Copyright © 2008-2022 彩龙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7
网友评论
0条评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