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甩炉——童年自制取暖神器
风之末端
在我记忆里,我总觉得七十年代的昆明冬天没多冷,我最直接的印象里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就没有穿过棉衣。大人说孩子的棉衣很麻烦,穿不了几个冬季就变小了,重新改制很麻烦。一两年就买新棉衣,对大部分人家来说很奢侈,都是穷闹的。
尽管昆明是春城,冬天有几天还是冷得够呛。这时候家家就生火炉子烤火取暖。火炉子也就是平时做饭烧水的煤炉。那时昆明人家,做饭有灶的不多,大部份用炉子,大家称之为“风炉”,以“贵阳炉子”和“云大风炉”为上等“风炉”。“贵阳炉子”是外来货,“云大风炉”听着有点“云南大学”的高科技含量,其实不然,因为卖风炉的在云南大学附近而得名。
点燃风炉是个技术活,在炉膛里点燃松明子——富含松脂的细木棍,或者刨花树皮一类的易燃物,再加进细木柴,粗木柴,木柴烧旺后再依次加碎煤,大煤或蜂窝煤,加煤时要往炉腔里吹风或吹自然风,“风炉”嘛。
昆明人把这个过程叫“笼火”,不熟悉的人不一定能顺利完成,要折腾几次才能把炉子点燃。是一件大人都觉得麻烦的事。但我却很有本事,刚上小学,就能麻利地“笼火”了,至今我还记得妈妈告诉我的一句诀窍:“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就是炉腔里加柴加煤,一定要留点空间,不能填实了,火是燃不起来的。做人待人,反之则要实心实意。
那些些寒冷的日子,白天人们上班上学,晚上就围着风炉,有说不完的话,烤得身上暖和和的,才上床睡觉。
昆明的房子里冬天没有供暖,到今天也没有,孩子们白天在学校上学,学校里连开水也不供应,没一点热气,孩子们就自己想办法。最善遍的是男孩子们,用一个空铁皮罐头盒,在盒身和盒底上用钉子打上好多个眼,把点燃的木炭或焦炭放进去,再用一根长长的铁线,在罐头盒两侧系好,用手提着,象流星锤那样抡起来甩,让空气充分进入,一个迷你型的小“风炉”就做成了。
那时昆明街上的人也不多,男孩子们冷天在街上边走边抡圆了甩小风炉的随处可见,这一点点流动的温暖始终伴随着孩子。
说真的,这点炭火带来的温暖很有限,顶多烘烘孩子们的小手,关键是抡炉子的过程,手都活动得暖和了。之所以要不停地抡,主要是怕火熄了,同时也为了不被炉子里冒出来的烟集在一处,特别是室内。前面我说过,小“甩炉”的燃料多是木炭和焦炭,也就是相比原煤和木柴,烟气要小一些。有的学校,男同学都把小甩炉带进教室了,别让火烟呛了别人。
用甩炉的时候,我又多了个玩场,时不时和小伙伴一起,到塘子巷的昆明小火车南站,去蒸汽火车卸下的煤炭灰里捡煤渣,也就是炼炭,这可是甩炉最好的燃料。这活,连样版戏里小铁梅都干过,光荣呢。
冬天就在甩炉的一个个圆圈中甩过去了,渐渐地,石英管加热器丶电热汀丶小太阳,甚至昆明也开始安装的地暖让冬天也变得越来越暖,但我还是怀念那个我自制的,随时流动着取暖的小甩炉——小甩炉上的童年冬天。
网友评论
8条评论发表

- 盘盘龙龙
- 搞笑
- 大白猫手绘
- 本地上传





































































点击或拖拽图片到此区域即可上传
仅限.jpg,.jpeg,.png,.gif
最新评论

彩龙
Copyright © 2008-2020 彩龙社区(https://www.clzg.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7
网友评论
8条评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