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小编和好友长弓去板桥小叠水村闲走走,以恢复一下多日劳累的疲倦。闲聊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一个蜂窝石构成的石崖下。

石崖上有许多石洞,其中一个洞比较大点。仔细一看。好像住过人,又关过牲口。于是我们好奇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和手机。拍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后,揣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踏上了回村的路。

回到村里几经打听后,方才知道这里叫做“老牛洞”。是小叠水村的前身,也是该村的母亲。

我们找到了小叠水村范家第五代传人。83岁的退休老校长、《范氏家谱》撰写者范家荣(老大)和67岁的范家瑜(老六)亲哥俩。

当我们问起“老牛洞”的情况时,老哥俩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了“老牛洞”的故事……

大约两百年前,我们范家的高祖范文英,高祖母某氏,因得罪了罗平洲官府闯下了大祸。于是用竹篓把四个儿子开元、开文、开府、开周一担担起,连夜往路南方向奔逃。

一路上全家六口人,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经过几天几夜的奔逃,这天傍晚,一家六口来到一个大石崖下面。

一路上全家六口人,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经过几天几夜的奔逃,这天傍晚,一家六口来到一个大石崖下面。

觉得这石洞里比较温馨,旁边还有清泉水。最主要是这里偏僻险峻,估计官府不会找到这里来。于是就在这里落脚安家,开荒种地。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生活着。

子孙们渐渐多起来,于是他们分开居住了。

年长的住大洞,小辈们分到楼上 的小洞居住。还有的被分到小河对面(现在的电站旁边)山洞里居住。

范家在这里熬过了将近两百年。不知不觉中,房(石崖)顶上的几棵小树长成了苍天大树。

时间来到了1960年,家里买回来几头老牛。没有牛圈,就在大洞里面搭起了二楼。

人睡在上面牛睡在下面。这样,虽然感到臭气熏天,但是也只能这样了。再说,这样老牛会很安全,盗贼不敢来下手。慢慢的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老牛洞”。

时间来到了1970年,范家第五代传人,31岁的老大范家荣已经成为人师,六弟范家瑜15岁,在板桥中学上了初中。

这时,老人们觉得住房过于拥挤。当然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于是大家走出山洞,各自选一块地盘,筑墙、砍树、割茅草盖起了新房。

石洞就只用来关牛和堆杂物。至今还有一些杂物堆放在里面。



在国泰民安的今天,老牛洞的传人——兴旺发达的范家,已是第五到第八代四世同堂超大家庭。TM同全体板桥人民一样,同全县、全国人民一样,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采访结束了,我和好友长弓就要离开范家,离开小叠水村。接受我们采访的两位老人及家人,依依不舍地送我们上车

他们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的采访,让我们说出了范家几代人想说而没有机会说的话。 想想过去的艰辛,看看今天的幸福,我们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感谢人民政府的关怀,我们要开心快乐地生活,要快乐健康地过好我们的晚年。”
网友评论
3条评论发表

- 盘盘龙龙
- 搞笑
- 大白猫手绘
- 本地上传





































































+
点击或拖拽图片到此区域即可上传
仅限.jpg,.jpeg,.png,.gif

彩龙
Copyright © 2008-2022 彩龙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9-7
网友评论
3条评论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