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进阶课堂】“器材”影响的是什么?
溯炎_OFFICIAL
发布于 云南 2022-09-27 · 1.9w浏览 2回复 16赞

我们前一篇文章《【摄影进阶课堂】“器材”真的不重要么?》讲的是摄影目前常见器材之间的异同,从手机摄影作品的碎片灵活,到大画幅相机的冷静客观,我们都分析了一遍。那器材真正对于创作者和观众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可能没人想过这个问题,当我们通过某一种器材(手机、数码相机或者是中画幅,甚至是大画幅相机)拍照时,必然要思考,我们能把这个器材带到哪去,通过相机的取景框里能看见什么样的画面,以什么样的流程拍出来,都会对最后呈现出来的图像产生影响。比如,当我们扛着大画幅相机去拍摄,大画幅相机数十倍于135相机的重量,更多的操作流程和更繁杂的注意事项,必然会让我们在对待想要拍摄的画面时,和135相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135相机可以让我们隐秘于人群,或者躲在角落里去抓捕奇趣瞬间,而大画幅相机则需要作画一样,在底片上精心调度结构。

 

我下面通过史蒂芬·肖尔的两部作品《美国表面》和《不寻常之地》,给大家看看135胶片相机和大画幅在拍摄同样的题材,会得到什么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存在什么样的不同。

 

选自《美国表面》©史蒂芬·肖尔

用135相机拍摄,画面有很多即兴成分,透视也未校正

看起来是就很符合大多数人对于“瞬间”的认识

 

《不寻常之地》©史蒂芬·肖尔

用8×10大画幅相机拍摄,因其移轴功能透视已校正

画面结构严整,能感受到是一种凝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成果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我们刚刚提到的问题,器材真正对于创作者和观众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那就是不同的创作节奏和观看方式。虽然器材不影响我们的创作,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关键是镜头后的那个头,但如何选择工具也是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通过刚刚的对比,其实我们也解开了一些困惑,就是很多很多著名的快照作品看起来像乱拍的?为什么有的大画幅作品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文章一直都在强调,评判好作品的标准不只有一种,在面对现在市面上大量充斥的数码相机商业作品,我们对好作品的评判标准被逐步统一了,以至于面对其他器材带来的作品时,习以为常地套用着数码商业作品的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画面清晰、主题明确、色彩平衡,这三项是不是都是商用性质的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下,任何粗糙的、随意的作品都是“废片”,而这往往都是“快照”作品的特色。那同时,“快照”作品强调的“好作品”标准,比如“抓拍到位”“有故事感”“挑动情绪”,则又让大画幅作品会被视为乏味的、无趣的、没有创意的(因为大画幅作品的观感一般都是冷静、客观、凝视、细节)。

 

©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是因为常使用理光GR21胶片相机,这款相机也让他拍出很多“快照”风格的作品

 

《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埃里克·索斯

埃里克·索斯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通过大画幅胶片相机,沿着密西西比河岸记录当地人们真实生活。

 

©安德烈·古斯基

同样也是擅长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他的《莱茵河II》在2011年以超过430万美元价格被拍卖,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摄影作品。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位创作者不能局限自己的审美范围,要多去通过不同的器材去进行尝试创作,感受不同的创作节奏,给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看方式。

溯炎_OFFICIAL
这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浏览 1.9w
16 收藏 1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2
赞过的人 16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