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看不懂,就是错么?》,我们提到了尺寸大小对于观感上的影响。光从作品尺寸大小这点上看,我们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品带给我们的体验差异。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手机、互联网等形式就认为可以取代实际观展这种媒介去理解作品,去体验作品。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觉得很多作品之所以得到推崇,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在故弄玄虚、迷惑大众、趁机敛财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再次通过这个话题继续深入,去探讨一下,还有什么方面是影响我们感受作品的因素。
© 艺术微喷,图据网络,梁东来
现在创作处于数码时代,这也让很多作品的流传皆是通过互联网在各类大小的显示屏上进行观看。而忘了照片输出最传统的展现形式,那就是冲印照片,这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作品大小对我们观感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使用传统的照片输出的形式下,照片的媒介也是作品很重要的方面。我们通过看电子屏,无法感受“相片本身”
冲印方面,可以用比较传统的银盐印相、比较细腻的铂金印相、以及现在的数码微喷;纸张方面,纸基质感、表面光滑程度很重要,有美术纸、相纸、画布等,每一种都有着不一样的质感。
就这么来说,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和自己在家用投影仪、电视、显示器,甚至是手机来观看,是不是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这就是媒介不同带来的感官差异,同样的道理放在照片的观看媒介上也是成立的,不同的媒介在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我们处在一个电子化的时代,但线上输出,无法完全代替纸上输出。例如用湿版工艺冲印的作品,直接呈现在玻璃板上。我们在屏幕中看到的信息只是黑白照片,而作品的完整展现则是包括了古典工艺的质感,以及玻璃媒介的立体感。
© 骆丹,《素歌》,玻璃上的图像
湿版工艺冲印
© 骆丹,《素歌》,湿版火胶棉
如果不考虑材料,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看起来有点复古”的黑白照片而已
大家也可以注意到,很多摄影展会明确标出作品的材料和工艺和尺寸,如银盐相纸、C-Print、湿版火胶棉、视频。因为作品不能脱离材料、尺寸、工艺来看。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在手机划屏看照片,很多情况可能只是“一件摄影作品的电子档案图像”,而非这个作品本身。正因为如此,这些艺术作品的原稿,就显得多么珍贵,甚至有些作品的损毁或者遗失,都是对于整个文化层面的损失。这并非是简简单单通过把作品“数字化”复刻就能高枕无忧的。这对习惯了电子读图的大多数人会有点颠覆,但我们知道了这一点,至少在看到许多作品时,就不会只从其“图像”这个层面武断判断它的价值了。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