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摄影进阶课堂《【摄影进阶课堂】“器材”影响的是什么?》文章中,我们对比了135胶片相机和大画幅相机,去分析用这两样设备在拍摄同样的题材,会得到什么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存在什么样的不同。我们最后得出了结论,不同的器材会带来不同的创作节奏和观看方式。
不过在面对很多摄影爱好者时,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只要不影响表达,器材就不重要”。咋一看,就把我们前一篇文章的结论全盘否定了,其实这种说法也并无道理,因为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要极力避免钻器材和技术的牛角尖,因为只要有钱,那么器材的提升将会是飞速的,但是这种提升就像无限膨胀的泡沫,一戳就破,所以需要更多将精力放在创作和想法上。
虽然“只要不影响表达,器材就不重要”这句话有些道理及意义,但我们还是需要谨慎对待一些问题:
什么才是“不影响表达”?
这句话越来越被大家视为“真理”的背景是手机的普及,随着手机摄像头硬件水平及相对应的图像处理算法的提升,摄影这项活动从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拥有专业且高昂的设备等流程才能开展,到人手一台手机,随时开拍。
但是根据大部分人的理解,“只要不影响表达,器材就不重要”这句话其实是建立在“画质”这个词之上,因为只要看起来足够清晰,影调各部分都有层次,色彩准确鲜明就是“不影响表达”。就像《看不懂,就是错么?》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将图像视作“大致的平面构成”,那么在手机这样的小屏幕上粗略观看,不同器材之间会有很强的替代性。例如现在我们也经常看到用手机模仿大画幅美学观感的作品。
北京的早春©韩松,iPhoneX
“大致的平面构成”和氛围很接近一些大画幅景观摄影 ,可作为小屏幕粗略观看,但不能算完整的表达
同样的那篇文章里也提到了,一些拥有着令人震撼的尺寸的作品,而要对这样的作品进行图像输出时,画质问题就将受到考验。感光部分更大的大画幅作品可以进行数米画幅的细腻输出,而手机或135相机可能就要小得多。所以更成熟更会把器材的使用和最终的呈现媒介做一个提前的规划。
再进一步说,即使考虑了输出的因素,不同的器材之间也有很多技术细节影响着图像的呈现。例如大画幅相机自带移轴功能,它处理透视的逻辑和135相机的一般逻辑是不同的;又如大画幅相机依赖改变光圈和移轴两个因素来处理景深,又可利用f64超小光圈和沙姆定律,获得和135相机难以达到的大景深效果。所以你也可以问问自己,除了“大致的图像构成关系”,透视、景深、成像等细节,算不算自己作品表达的重要部分呢?如果算的话,那么“器材不影响表达”就不可能严格做到,不同器材的创作逻辑、技术细节、节奏、审美诉求都不太一样。
《莱茵河II号》© 安德烈·古斯基,展览现场示意图
原作尺寸3.6m×2.1m,经过复杂的后期处理,达成了巨幅输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只要不影响表达,器材就不重要”这句话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很多人很容易被误读为只要画质达成了,器材可以互相替代。一个进阶爱好者需要更严肃的创作,不得不同时考虑画质、输出、细节、创作节奏、审美诉求的综合问题。因为严格来说,它们都是表达的一部分。
只要不影响表达,器材就不重要。可以用来抵御无脑的器材党的思想侵袭,但要进行严肃创作时,还需要谦虚而谨慎地对待器材的技术和美学的综合问题。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