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前两期对“看不懂”这点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从大众忽视却又影响很明显的多个方面着手,去了解作品的多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什么是故弄玄虚,什么又是真正的去探索“表达”的边界。
第一期,我们从尺寸上着手,通过安德烈·古斯基的《莱茵河II号》和日本摄影师山本昌男的作品来讲了尺寸在作品里的重要性;第二期则是通过媒介来着手,从冲印、纸张、工艺的方面来讲了讲,作品里不开合适的媒介,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看一幅作品只能通过手机这块小屏幕,把作品无限制简单化了,冲印、纸张、工艺呈现出的立体、变化、搭配全部被掩盖掉了,这就让我们无法从作品全貌出发,去感受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真实意图。
今天,我们将从新的一点出发:完整性。去看看作品的第三个维度是如何影响作品本身的。
之前两期讲的作品都是单幅出名,其实这也是我们大众欣赏摄影作品的方式。因为很多作品,是适合单张欣赏的,例如摄影师杰夫·沃尔、艾利克斯·韦伯照片,他们很多照片单独存在,单独欣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 艾利克斯·韦伯
他的大多数作品本身就是玩味街头的复杂和秩序,单独观赏毫无问题
随着作品创作需要表达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加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单幅作品已经很难满足表达的需要了,因此很多创作者选择了摄影集、画册等形式,将表达内容进行了更大篇幅的扩展,所以现在的的一些作品,需要完整观看整部作品才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实际意图。
随着发展,也有另一种形式出现,比如单独观看会觉得很平淡,整体欣赏体现积累效应,才能更能懂得创作者的意图。在类型学摄影中,这种情况很典型。
© 贝歇夫妇
例如这幅作品,乍看之下,没啥特色,不就是个普通的水塔么?
在类型学摄影中,我们通常需要完整地看整套作品,而非去评判一个水塔是不是有趣、好看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作品本身审美的点在于照片和照片之间的联系,以及多张照片共同构成的含义,或者整体呈现的氛围,如果着眼于一张照片就很容易觉得它不知所云,或者断章取义。
© 川内伦子,选自《天地》
川内伦子的作品很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单独看这一张照片,觉得它就像是出门旅游的随拍。
© 川内伦子,选自《天地》
而如果我们将其中的照片联系起来欣赏,你便不会提出“这片绿色的草地有什么拍头”的问题,而会感受到《天地》中的能量。
故,即便有的作品也无妨单张欣赏,但是整体阅读会有更好的体验,也就是我们说的能接收到更完整的表达意图。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