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话题讨论】看不懂,就是错么?(五)
溯炎_OFFICIAL
发布于 云南 2022-12-27 · 8166浏览 1回复 8赞

现在我们来到了最终篇章,就直接一点吧,展览和陈列的空间,这一点对我们去了解作品的意义有多重要,为什么把这放在最后呢,其实是有道理呢,之前我们通过四个篇章的时间讲了“尺寸”、“媒介”、“完整性”、“阅读流”,这些其实多多少少还属于是摄影范畴里,而展陈空间则更多的是策展的范围了。

 

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广义上的展陈空间。因为在传统意义上的展陈空间主要是指作品在展厅中的呈现方式。这其实涉及到策展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从更广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那就是当面对同样的作品,在我们手机里、显示器上看到的效果和让我们能够去感受体验到的东西,和在一个特定的策展下所展示的效果,有着多大的区别。

 

今天就不搞一堆作品了,就拿杉本博司《佛海》来举个例:

© 杉本博司《佛海》

这样去看的话,其实看起来并没有太特别,技巧上没有很明显的展示

 

© 杉本博司,《佛海》展览现场

杉本博司选择了《佛海》中的9张,与一座玻璃五重塔构成了一个装置艺术作品

图据艺术中国

 

是不是能够些许摸到了那么一丝特别,对,这就是展陈空间对作品的加持效果,其实大家在创作过程中肯定难以去在策展方面得到提升,因为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广义的展陈空间,广义地说就是这些照片出现的“环境”。它们是在嘈杂的朋友圈中?还是在时不时跳出广告的网页?还是在一个更干净的环境?

 

我们把同一个摄影师的作品放到我们最为常见的网页模式下,是不是就显得嘈杂得多,心态瞬间就开始浮躁起来。这都是啥啊,闹心。

 

就如同在音乐厅里需要专注欣赏的古典音乐出现在露天场所,这是是很不合适的。但正就是因为如此,当艺术品可以“轻松”地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后,就有很多人借此嘲讽艺术界的虚伪。

 

环境的影响看起来显而易见,却因为很多人习以为常而忽略了真正的好照片,而只留下了能在当代的嘈杂网络环境中生长的那部分照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看实体照片、看展、看画册,去尽可能地看完整的作品。

 

在大多数是电子媒介阅读的时代,建议大家培养一种还原作品本身状态的意识,否则就容易“有眼不识泰山”了。

溯炎_OFFICIAL
这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浏览 8166
8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1
赞过的人 8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