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石江书院”之春
环滇池湿地的立春日
有风的大理——洱源万亩梅林的梅花
傈僳族欢度自己的节日——阔时节
今年景颇族目脑纵歌和立春、元宵节三节同过
春早人勤
——写在“立春”这天
俗语有言:“人勤春早”,我把它颠倒过来:春早人勤,主要是想说,今年的“立春”节令,真是早,农历还在正月十五之前,也挨近元宵节。所以,迎春和元宵节一起度过,欢乐是加倍的。早在春节前,大家都说,今年有两个春节。那时不理解,直到立春节令临近元宵节,才明白:噢,原来如此。云南多个地方将迎春和元宵节并起来,再加上民族传统节日,一起欢度,显得比春节还隆重。如:德宏地区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和傈僳族的“阔时节”,大理洱源的第二届“梅花节”,都和元宵节、迎春联系起来,热闹非凡。
立春,历来为人重视,渡过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温暖的、百花盛开的春天,又在一年开始的时候,谁都会为之精神一振。昆明虽说四季如春,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是要从“立春“开始。“文边重在立春,武边重在霜降”。立春节令,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值得重视。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四季一个新循环的开始。为什么叫“立春”呢?这源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冬至节气,阴到了极点,但阳也在滋生,所谓“冬至阳生春又来”。到小寒大寒,大雁、野鸡、喜鹊、鹰隼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开始为繁殖新生命做准备,“每于寒尽觉春生”。到了立春节气,春就不再潜伏在地下,而是像人一样稳稳当当地站起来了。立的本义,是人站在大地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建始”,区别于一般的“开始”,有竖立起来、让人看见的意思。
立春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这就是“春节”。大年初一则叫“元日”“元旦”。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是大年初一。近代引入公历后,将“元旦”这个词送给了公历1月1日,随后又将“春节”这个词送给了农历大年初一。于是,“立春”就只有节气这一身份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包括新的属相,都是从立春开始。今年立春是2月4日22时,严格地讲,这个点之后出生的孩子才属兔。还有一个规律:立春总在过年前后,但和元宵节挨得近,还是少有。
春,代表活泼泼的生命。萌动、催动是春的核心内涵,柳叶刚刚萌发,像美女的眯眯细眼,叫“春眼”;枝条新生的末端,叫“春梢”。春天是繁衍的季节,这种萌动与繁衍、生机勃勃、瓜瓞绵绵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常常和女子联系在一起。《诗经》中就有“有女怀春”的诗句。诗词把女子的眉比作“春山”,“盈盈秋水,淡淡春山”,特别滋润和含情。“春光”,不仅仅是春天的风光,女子穿得不严谨,也有可能“春光漏泄”。“青春”,总是一个让人神往、兴奋又有些惆怅的字眼。“春兴”“春心”都需要克制,克制不住就可能“叫春”。江西省有座城市叫宜春,它的城市广告是,“一座叫春的城市”,成功地渲染了这座城市的活力。我们昆明的城市广告词是:“昆明永远是春天。“也说明我们昆明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写在立春的诗词,跟立春一样,都是生机勃勃的。随便翻翻古代诗词,就可以找出很多。如,辛弃疾说,“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施枢说,“青青柳眼梅花面,才染阳和便不同”;王冕说,“草木一时生意动,关河万里冻云开”……无论草木,禽兽,或者人,春天都是美好的开始,所以讴歌春天的词语和诗歌特别多,也特别美,读起来都让人春风拂面,春色满园,春风化雨,如沐春风——春风也叫东风。立春三候,第一候“东风解冻”。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随着四季的变化,指向是不一样的。斗柄指向东方为春天,所以,春风也叫东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这个意思。附带说说立春第二候“蛰虫始振”、第三候“鱼陟(zhì)负冰”,说的是虫类开始活动,鱼儿就像背起了浮冰往水面上游。
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有很多习俗,比如迎春、鞭春牛、吃春卷等,这些习俗都与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是的,疫情过后,生活更显美好,世界更显美好,让一切的美好都从春天、从现在开始吧。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