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节
段红琴
发布于 云南 03-16 · 3618浏览 3回复 10赞

各地的苗族花山节,因其风俗习惯的不同,举办的时间不一、内容有异。盘龙区滇源三转弯的苗族花山节,因其举办时间在“立秋”当天,亦称立秋节,俗称“牛打架”。它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地点在盘龙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圈三转弯村委会杨柳塘山花场(苗岭秋园)。

从1935年由杨柳塘张志民和马脖节张宪等村民发起,经热心人士和村组干部共同努力,并得到省、市、县(区)、街道的大力支持,至2019年,三转弯苗族花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84年,活动的场地设施逐年改善,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活动质量逐年提升,参与人数逐年增多,到2020年疫情发生后暂停。

苗族花山节的来历,传说是当年苗族因战乱,从黄河、长江流域迁徙而来,几经辗转,为了生计,便分散居住于当时的深山老林并有水源的地方。苗民们因离乡背井,怀念故土和亲人,并时时盼望与走散的亲人见面,因而,都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聚会日子,以便大家寻根盘源,吐诉情怀,交融感情,加强团结。他们秘密约定,或以吹苗族特有的芦笙为信号,每年五月初五在山间某地聚会一次,以偿宿愿。后因五月份正值山区收种大忙,而将聚会日期移至每年“立秋”节令之日。   

花山节历经发展,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成了以苗族歌舞、芦笙舞表演,兼斗牛,爬花杆,骑马,射驽,赛跑,登山比赛等综合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及苗族服饰展示展销,各种物资交易,各族群众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活动,其组织性、艺术性和规模化在逐年提升。参与人员以境内苗族为主,并吸引了富民、寻甸、曲靖、宜良、武定、禄丰、易门、昭通、安宁、西山区,远至省外贵州威宁(资料记载三转弯苗族就是从贵州威宁而来)等地各族群众,每年有五六万人次参加的盛大集会。

立秋之日一大早,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赶着平时精心饲养、膘肥体壮、善打好斗的大牯子来到山花场;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亦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山花场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路两边、山坡上各种苗族服饰展示展销,日用百货,水果,饮料,小吃摊,游乐场……摆放整齐。林间炊烟缭绕,饮食摊点香气四溢,特别是羊汤锅、炸洋芋、凉米线、凉碗豆粉、卷粉等小吃,因了这种野餐式的吃法(大多席地而坐),好像比平时吃起来更有滋味。花山、彩旗、布标和穿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及各族观众,把会场点缀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中午12点左右,远近游客赶到了,筹备组的节目、人员到位了,各摊点货物摆放整齐了,在礼炮、乐曲声中,宣布花山节大会开始。

首先是苗族青年男女向来宾们敬献“牛角酒”(苗族的最高礼仪)以示欢迎。各级领导发言,表示祝贺,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号召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体育事业。接着,数百名苗族青年,在芦笙、手风琴伴奏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进行大型苗族歌舞、芦笙舞的展演。

接下来,最热烈而又惊心动魄的就是斗牛比赛了。在依山势团团围出来的中心赛场上,经过抽签、初赛、淘汰赛、决赛,最后选出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或发给电视机等奖品,或发给数额不等的资金,还给牛和主人披红挂彩,非常喜气和光荣。

活动以立秋当天为主,但加上组织联排、苗族青年联欢、走亲访友、斗牛活动等,整个节日实际前后要持续三天。

笔者对三转弯苗族花山节有独特的情感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时候,听村子里的人讲要去离村子好远的山上看“牛打架”,觉得非常神秘和向往,但离集镇十来公里的大山上,交通条件差,一半是土公路,一半是山间崎岖小路,立秋时还是雨水多的时间段,路烂泥滑,非常危险。交通工具也只有很少的马车、拖位机等,但也只是运输货物上去卖,顺便捎几个熟人,并不是专门载客。自己家的大人忙于生产,没有时间带领自己去,跟随村子的人去家人又不放心。好不容易熬到十岁多一点,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才答应我跟随村子里年龄稍大些的邻居们去过一次。是一步一步走路去的,所谓的走“小路”,比公路近两公里左右,来回至少也有十多公里,这样,为了看一回传说中苗族的“牛打架”,我走了凭生最远的一次路程。人生就是这样的,对自己越是向往而不得的东西就越是执着追求。

想不到的是,后来在白邑乡政府(后逐步改滇源镇、滇源街道办事处)工作时,我每年又是不得不去三转弯参加花山节活动,或是参与筹备,或是协助文艺表演,或是摄制录像,为了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多次亲历并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后工作离开了当地政府部门,偶尔去过一两次,是因为朋友相邀,只是去闲散地欢聚一下,没有目的和任务,顺山花场随意走走逛逛,拍拍照片,吃吃美食,偷得浮生半日闲。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着三转弯苗族地方的发展,从1999年以来,先后多次投入资金,开展花山节场地建设,并帮助策划花山节活动。

首先是在原址上规划出1平方公里范围建设“苗岭秋园(斗牛场)”,进行了平整内围,用石头支砌2米高的挡墙,安装安全进出口,用水泥柱子、钢管安装安全护栏等。为缓解交通拥堵,多次新修、拓宽道路30余公里,或硬化,或铺沙填石。先后整合美丽乡村、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修整文体活动场地、歌舞活动场地;建苗族文字、文化、文艺培训中心教室;建水源地苗族文化陈列室。先后共投入资金100万余元,2013年被纳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圈,成为滇源三转弯一张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三转弯苗族花山节,是一项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越来越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群众参与,它对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对三转弯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入选盘龙区民族团结工作纪实一书,并刊登于2022年《盘龙江》杂志。

作者简介:段红琴,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理事;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修习传统文化,践行耕读生活,记录自然笔记、园艺笔记,写作生态散文,随记生活日常。

个人公众号:耕读小园

邮箱:1037308830@qq.com

邮编:650051

段红琴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浏览 3618
10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3
赞过的人 10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