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中的攀登——哈巴雪山之旅
雀人樵师
发布于 云南 2019-09-28 · 2.2w浏览 16回复 41赞

云南的高山并不少,海拔超过5000米并且出名就有很多,诸如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等。但大多数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攀登……哈巴雪山算是海拔5000米以上级别稍有的可以攀登的,并且运营成熟的。


大概是2016年末,骨折修养在家期间,了解到哈巴雪山的一些方面,开始萌生了攀登哈巴雪山的想法……嗯,骨折了还想着折腾……


综合考虑了工作、天气、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后,最终在今年3月下定了决心,利用五一节去实现攀登哈巴雪山的想法。

过了虎跳峡,就可以看到哈巴雪山了,山顶藏在云中

4月30日早晨9点,到达哈巴村,把大件行李交给驮队后,背上了随身背包就从海拔2700米的哈巴村向海拔4100的大本营进发。

一路的风景挺漂亮的,远处的雪山和峡谷,山脚的哈巴村,以及山坡上盛开的山茶花。

由于我出发的时间比达不到略晚,出发时向导给我说了一句叫我往前赶,去沿路追上大部队,我想也没想,没有细问,就加速向前了。


村民俗称的“大草坪”,大概海拔3000米

走了1小时,抵达“大草坪”的时候,我已经把徒步的人群甩到了身后,遇到了在大草坪休息的驮队。稍微休息了一下,心里又想起向导的话:赶紧走,大部队在前面……于是又开始加速赶路了,从成群结队前行变成了独自一人,并且为后面的一个小插曲埋下了伏笔。

在大草坪休息的驮队,骡马负责帮忙运送大件行李,大部分登山的游客也是骑骡子去大本营,事先并不知道,以为大部分都是徒步上去的

大草坪全景,下面较缓的山坡上是哈巴村的农田及村庄

盛开的山茶花,海拔更高的地方还有很多高山杜鹃,高山杜鹃还没有开放

中午11点半左右,路过了一个木屋,是顶峰户外设置在途中的补给点,心中还是想着出发时向导的那句话,依然没有停留,一个人继续赶路……12点整,在大概海拔3800米到3900米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岔路口,这下傻眼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只好停下休息,顺便把午饭吃了。

等待的过程中,遇到了零零散散的村民和骡马,询问了几次,才确定了后续该走的方向。但担心再遇到岔口,手机也没有任何信号,山高林密还是慎重为好,索性继续等下去,等着驮队的出现。

从到达岔路口停下,到驮队出现,整整等了一个小时……从哈巴村到岔口走了3个小时,海拔提升了1000多米,中间几乎没休息,身体状态出乎意料的好,没有高海拔的任何不良反应,甚至没有疲倦感。



见到了驮队,终于是吃了颗定心丸,但预料之外的麻烦接踵而来……

抵达大本营之前的最后大概2公里路,海拔抬升并不多,听村民说也只要大概1小时的时间。不知道的是最后这一段路极其泥泞,因为连日的雨雪,加上山上的积雪融化,一路全是烂泥,不仅仅滑,有的烂泥甚至深及膝盖。


这个时候骑骡子上山的优势完全体现出来了,因为没有带备用的登山鞋,我只能在泥泞中不断试探着前行,速度大大减慢

下午2点多,终于抵达了大本营。


大本营风和日丽,但向山顶眺望过去,越来越多的云团开始笼罩在山顶,始终无法看见顶峰的真面目。

听抵达大本营的人说,4月30日那天大概有20来人登顶成功,山上雨雪交加,天气恶劣。


下午5点,次日准备冲顶的30多人集中在一起开会,由顶峰户外的领队讲解攀登的各方面注意事项。6点开始晚餐……可惜忘了拍几张晚餐的照片。顶峰户外的大本营,伙食是出了名的好,在4100米那么高海拔的地方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真的是振奋人心。

饭后抓紧收拾整理次日登顶需要的装备、衣物;7点,天还大亮,就躺下开始睡觉了,休息好,储备好足够的体能,是登顶前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是唯一的用相机拍的照片,晚饭后整理装备时匆忙拍了一张,可见天气越来越差了


大概晚上9点左右的时候,外面风雨的声音把我吵醒,心里咯噔了一下,对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多了些担心;11点又醒来一次,风雨依旧,心中还在期许天气转好;5月1日凌晨2点,起床吃早餐,雨依然没停,风倒是停了,大家都说没有风其实是个好事情。


5月1日凌晨3点,大本营的雨停了,每人安排了一个登山协作结伴而行,依次出发。我属于自己报名进行速登的散客,几乎排到了最后出发,前面30多人都是“徒步中国”的。

一直犹犹豫豫要不要穿上雨衣……直到出发前,还在淅淅沥沥下雨,果断穿上了一件一次性雨衣,背包里面还带了一件备份,正经的雨衣留在了营地。事后证明简直做的太正确了……

30来名登山客,加上30多位顶峰户外的登山协作,总共70来人的队伍在山坡上蜿蜒前行,颇为壮观

出发后大概1小时,又开始下起雨,然后逐渐转为下雪,本已经停了的风也接踵而至……此后一直到我完成登顶回撤到大本营,风雪再也没有停止过。我没有专业的硬壳冲锋衣,没有羽绒服,一次性雨衣在风雪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漏风不透水,粗糙却又简单有效地抵挡住了风雪。


凌晨6点刚过,天边微亮的时候,抵达了4900米的帐篷营地。感谢顶峰户外在此建立了营地,让大家多了一个中途休息,更换装备轻装向山顶发起冲击的重要营地。

在帐篷营地里,我吃了一些自带的补给,套上冰爪穿上安全带……看似简单的几件事情,花了足足半小时。连续3小时的徒步,再加上4900米的高海拔,随便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让呼吸开始急促。


走出帐篷时天已亮,风雪依旧,还伴着大雾,能见度不超过10米,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开始了最后的冲刺。海拔5000-5300米之间号称“绝望坡”的路段开始了……

为啥叫“绝望坡”呢??

驴友们绝对不是随便取这个名字的……

从海拔4900的帐篷营地,到5396米的山顶,路程只有1公里多,如此短距离内将近500米的海拔跃升,用三角函数一算就知道坡度有多虐了。

上面就是从网上找的绝望坡的照片

低能见度情况下攀登绝望坡,其实对心理来说反而没有那么绝望了,只能看见三五米外的情况,上方还有多远才是尽头根本看不到,也就不容易多想了……只知道旁边的安全绳一个颜色完了,又到另外一个颜色。

倒是第一次穿冰爪攀登让我产生了一点点情绪上的波动……

本以为,雪线以上穿着冰爪,走在冰雪里面应该比较稳当,可绝望坡上大多是厚厚的积雪,而不是冰,锋利的冰爪虽说是必要的,却又体现不出太多的优势,往上迈一步往下滑半步,总觉得自己停滞不前,体能在迅速消耗流失,双腿渐渐吃力,心中开始多少有些沮丧。一段时间后,我以为是自己发力方面的问题,与协作交流后得知是所有人都面临的同样问题,内心的小波澜平息了下来。


从绝望坡中段开始,我主动放慢了攀登的节奏,每前进10到20米,停留一两分钟调整呼吸节奏,把呼吸和心率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毕竟第一次到这么高的海拔,缺乏经验,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第一。协作也一直在旁边询问我的身体状态,有没有任何不适,是否能够坚持等等。除了呼吸急促,没有任何高海拔不适应的症状出现。

大概8点多,在绝望坡上遇到了登顶下撤的第一人,是一位女士!!还绝望吗??当然不绝望了!!

身体状态良好,虽然天气恶劣但也有人成功登顶了,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了。


攀登到将近早晨9点的时候,坡度突然缓和了很多,这表明绝望坡终于结束了,月亮湾到了。月亮湾是一段相对缓和的短坡,大概几十米长,距离峰顶高程也不过三十米左右。在月亮湾又遇到了四五位登顶下撤的伙伴,胜利近在咫尺。

这一段缓坡就是月亮湾,两侧都是陡峭的悬崖,风雪大雾中悬崖只能依稀可见。前面是希望坡,通过希望坡就是山顶了

5月1日早晨9:20,成功抵达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的山顶!!


山顶的风比任何地方都要大很多,很难在风中站立稳当。取下手套,从衣服兜里掏出手机,拍了一张身上的冰雪,然后把手机递给协作,帮我拍了一张“到此一游”的登顶留念。

满身冰雪,不是在雪地里沾上的,而是被大风吹到身上冻住的

登顶到此一游

就是掏手机加上拍照这么短短半分钟时间,双手就彻底冻僵了……

双手关节像结冰了一样,弯曲的时候咔嚓咔嚓响,并且能够感觉到各指关节都有很大的阻尼存在,在协作和旁边登顶的其他人的帮助下,花费了好大力气,才重新把手套戴上。高海拔+大风+大雪情况下的快速失温真的太恐怖了直到半个多月后,双手有几个手指的指尖依然有点麻木的感觉,猜测估计是有点冻伤的影响吧。


也是因为极其恶劣的天气,以及受双手冻僵影响,辛辛苦苦背到山顶的单反一直没有拿出来,成了这一次哈巴之旅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遗憾。


下撤时,大概撤到绝望坡中部的时候,突然间雾散了,风雪还是没有停歇……从一个较高的角度俯瞰了绝望坡的真容,以及很多依然在绝望坡上苦苦前行的朋友们。

回到4900的帐篷营地,遇到了徒步中国的匆哥,给我拍了两张照片留念。一次性雨衣在下撤过程中总是被风吹了阻挡视线,索性扯了,从头盔到全身的冰雪都能看出来,风一直是从右侧吹来,米粒大的雪粒水平地扫过来。

从4900下撤到4100大本营的过程中,协作带的节奏明显加快了,不再任由我按照自己舒服的节奏前行,再加上经过了几个小时的消耗,体能也下降很多,整个下撤过程都觉得非常疲倦。

中午12:50,终于抵达大本营,出发-登顶-下撤,历时9小时50分钟。


打印登山证明的时候得知,我应该是当天第六七位完成登顶的人。出发的时候在30多人中几乎是排到了最后,这个效率还是非常不错的。

当天下撤到哈巴村后,听顶峰户外的杨总说,即使是那么恶劣的天气,30多人里还是有20多位完成了登顶,前十名登顶的人中有七八位是女士。

谁说女子不如男?

还好我是前十名登顶的人中为数不多的的男同胞之一……

上面就是五一期间攀登哈巴雪山啰里啰唆的流水账……


几个月前写下的经历,分享在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内,现在搬过来和彩龙的网友们分享。


抛开攀登顶峰,哈巴绝对是一个比较值得去一次的地方。

去到哈巴村,必须穿过壮观的虎跳峡,坐落在雪山脚下的哈巴村风景也挺不错。从哈巴村徒步到大本营,还可以领略海拔变化产生的植被风光,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高山杜鹃。徒步强度适中,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




好了,再从自己的角度说一些体会。


首先是着装方面。

我的个人着装严重不推荐作为攀登任何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的参考样本!!!

我没有羽绒服,冲锋衣也只是冬季在城市里穿着的所谓三合一冲锋衣,和专业户外服装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裤子,带护膝的战术裤除了吸引眼球,在这样的环境中穿着真没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玩户外是要老老实实烧钱的,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道理;认认真真看攻略,严格照着攻略准备各类必须的服装和装备。

我应该是劳动节当天登山的所有人中着装最业余的人,没有之一……

那为啥我穿成这样还敢去??

第一,我不愿意为了这么一次投入更多的成本,专业的服装平时对我来说是没有任何用途的;第二,我对自己抗风扛冻的能力心里有底,事先做足功课,根据海拔高差计算温度差值,并且预估气温与体感温度的差值,知道山顶的大风低温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


其次是身体状态方面。

从海拔2700米的哈巴村,到4100米的大本营,再到5396米的顶峰,我没有出现任何高原反应,没有任何异常的不适。这只能代表我当时的身体状态好,适应性强,依然不适用与大多数人,甚至不适用于将来的我自己。

整个攀登过程的海拔跃升是非常快的,能留给人适应的时间很少。攀登哈巴雪山的大部分人,从哈巴村到大本营往返都选择骑骡子,比较节约体能,这是比较推荐的方式。

行程开始前一两个月,就必须加强体能和心肺功能的锻炼,调整身体状态,建议多进行10公里左右强度的长跑。攀登的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不可大意。

我能够以这么好的状态登顶,自己都觉得意外。除了和平时的锻炼有关,4月30日徒步前往大本营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一直想着追赶所谓的大部队,又不知道到底他们在前面多远,有多大规模,追赶途中寻找到了合适的节奏,让身体充分适应了海拔变化以及大运动量的状态。

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是前往大本营还是登顶的过程,我都是采取了小步幅低步频慢走的方式进行攀登,控制好呼吸的节奏,稳住心率,体能稳定输出,几乎不停顿休息,攀登的效率反而比其他人高了很多。

这就是我能够甩开大部队一个小时路程,以及最晚出发却较早完成登顶的原因。

最近有同事说想去攀登哈巴雪山,于是又回味起我自己五一节的攀登经历,又把攀登经历回味了几遍,还是很值得很有意思的。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遇到好天气,相机背到山顶了也没有办法好好拍几张照片……

既然有遗憾不完美,那么,找个时间再登一次???

哈哈哈~

冰镐是为了这次行程特意买的,其实大可不必,户外公司有提供。买冰镐的目的,就是想在完成登顶以后,这样放在家里做个装饰。头盔也没必要自己带,我是自带了平时骑车的头盔。

   
雀人樵师
生活精彩,长期拖更
浏览 2.2w
41 收藏 6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16
赞过的人 41
评论加载中...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